今年以來,作為旅游產品的重要供給方,景區在運營模式上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國慶假期前后,部分景區開始在門票上做文章,既有不同范圍內的免門票政策,也有針對持續陰雨天氣可免費重游景區的“晴天險”。如今山東景區正緊抓秋冬節點,借節慶與季節特色推出多元體驗產品,體現出“淡季不閑”的特點。
景區在運營模式上的調整背后有著怎樣的市場動向?傳統景區目前面臨怎樣的困境?又該如何破局?
傳統景區進入“周期性切換期”
近日,濟南游客崔凱麗在網上團購了兩張泉城歐樂堡的魔幻狂歡季夜場票。“我看這次歐樂堡的活動有萬圣節主題的花車巡游、NPC沉浸劇情互動,想和朋友周末去體驗一下。”崔凱麗說。記者注意到,在網絡平臺該特惠團購票已售出超5000張。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泉城歐樂堡表現亮眼。攜程旅游大數據顯示,假期首日,山東泉城歐樂堡度假區躋身省內熱門景區top5。“國慶我們新開業的坤河國際酒店基本處于滿房狀態,也上新了演藝《大河上下》,整體客流量同比增長29%。”該景區副總經理、市場營銷中心總經理孫家齊告訴記者,“今年客源地有所增加,除了北京、天津,還多了很多從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過來的游客。”此外,由于親子游市場火熱,泉城歐樂堡暑期的客流量同比增長49%。
然而,記者通過多方走訪發現,今年山東旅游市場呈現的并非“普漲”局面,景區間的“溫差”正逐漸拉大。在歐樂堡等景區持續火爆、人氣攀升的同時,省內部分傳統景區卻未能享受到市場復蘇的紅利,客流量與經營收入仍面臨增長壓力,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狀態。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旅游行業協會黨支部書記、執行會長,山東大學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分析,當前旅游市場呈現總量增長但增速放緩、景區效益分化的新態勢。以泰山、三孔為代表的頭部景區,憑借資源的獨占性保持了韌性增長;以歐樂堡、瑯琊古城等為代表的新銳景區,通過創新力實現了強勁增長;而占多數的傳統一般性景區,則普遍面臨客流量與經營收入下滑的困境。
“大量經營時間較長的景區,其設施、產品與業態普遍到了一個需要更新迭代的‘周期性切換期’。”王德剛表示,但受此前疫情影響,許多景區的生產與創新能力尚未完全恢復,自我更新能力較弱。盡管“科技賦能”“文化賦能”是公認的轉型方向,但對于具體企業而言,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的路徑并解決再投資問題,是一大現實挑戰。
消費需求轉變帶動景區業態轉型升級
當前,游客的消費需求正從“看山看水”的傳統觀光,加速轉向“度假生活式”的深度體驗。面對消費需求的轉變,山東不少景區開始探索從“門票經濟”到“綜合消費”的轉型之路。
今年國慶節,在持續陰雨天氣情況下,滕州微山湖紅荷濕地景區總體客流量較去年同期仍有8.45%的增長。在此之前,該景區8月1日至9月底游客量同比增長130%。
“其實今年上半年情況不是很樂觀,客流量甚至有所回落。”滕州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微山湖濕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滿偉告訴記者,“近幾年周邊出現了很多鄉村旅游景區和免費的特色景點,出游選擇性增多,傳統景區對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是什么讓景區客流量由降轉增?記者了解到,自8月1日起,滕州微山湖紅荷濕地景區開始小范圍實行免門票優惠政策,隨后免票范圍逐漸從棗莊市擴展到周邊城市乃至全國。
“因為沒有經驗,最初我們也只是在小范圍內嘗試推行免票政策,結果市場反應不錯,日均客流量從幾千人次增加到最高2萬人次,后來才全國范圍內放開。”滿偉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困難主要來自如何填補免門票帶來的收入空缺。“我們在園區內開發多元二消體驗項目,同時豐富餐飲、住宿、演藝等業態。”
今年以來,景區重點打造了生態觀光火車、高空激情漂流、親子樂園“好孩子歡樂島”、生態水道小木船等二消項目,滿足不同群體游客的消費需求。在延伸產業鏈方面,景區不僅在周邊打造了“荷鄉西迭”精品民宿片區,通過盤活迭湖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融入特色漁家民俗和現代鄉村空間美學,共規劃建設12處院落,能同時滿足約100人住宿;同時開發藕粉、荷葉茶、咸鴨蛋等特色農產品,實現了景區、村集體、農戶三方共贏。國慶期間,依托紅荷濕地景區打造的滕州濱湖假日酒店開業,可滿足300余人同時住宿、就餐、會議、及休閑娛樂需求,進一步完善了景區的“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服務體系。
“景區的轉型不僅是自身的升級,更是帶動了整條旅游產業鏈的發展。”滿偉介紹,如今周邊農戶紛紛吃上“旅游飯”,與景區合作的旅行社也從傳統的帶團逛景區,轉向更為專業的療養生態游業務,形成了“景區帶動、多方受益”的良好發展格局。
對于“免門票”模式,王德剛則提醒景區需持謹慎態度。他強調,在二次消費產品的生產和創新能力尚未跟上的情況下,貿然放棄門票可能導致客流上升而收益下降的局面,必須根據景區自身條件慎重決策。
從“賣門票”到“賣體驗”
深秋已至,又是一年賞秋時,山東各地景區也在抓住紅葉和銀杏最佳觀賞期創新文旅產品。
濟南靈巖寺景區近日啟動銀杏季,不僅賞景,更有沉浸式體驗。“我們這次以‘此時銀杏漫云邊,幸會杏會’為主題策劃了靈巖銀杏尋金任務,游客化身‘摸金校尉’,可與蘇軾、武則天等4位NPC互動贏得‘交子’,集齊就可兌換景區特色文創。”該景區營銷部副部長查天奇介紹,“現在依賴原有文旅資源已經不足以吸引游客,所以我們都會根據節點策劃不同的沉浸式活動,增強游客參與感。同時開發特色文創與IP,今年還計劃開辟一塊獨立場地推廣禪茶體驗,做出自己的文化特色。”
無論是逐步推廣免門票政策、挖掘文化特色策劃活動,還是國慶期間創新的“晴天險”,山東景區都在逐漸嘗試在關注游客情緒消費需求的基礎上逐漸從“賣門票”到“賣體驗”轉變。
“景區的未來不止在山水之間,更在場景之中、人心之中、創新之中。”基于該理念,山東文旅景區投資集團各景區今年嘗試通過場景“碎片化再造”、情緒價值“體驗交互化”等方法,建立和游客之間的深層次鏈接。
在天蒙旅游區,“北方小清邁”融合森林水體與泰式造景,打造出差異化場景;“云上百合園”利用山頂平臺打造高空花海,形成“云海與花海相映”的視覺IP。五蓮山景區通過“夏日音樂會”“抱樹療愈”“綠野仙蹤”等項目,開啟夏日逃離城市計劃,吸引年輕客群前來尋找松弛感。醉東風舉辦的寵物友好開放日、保時捷車友會聯動等活動,成功塑造了“寵物友好+科技體驗+特色夜游”的品牌標簽。
“當前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而是追求更具情感共鳴和沉浸體驗的旅游產品。”針對如何破局,王德剛建議,從政府層面,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應牽頭開展普惠性培訓,幫助景區管理和運營人員更新知識結構,以適應市場變化。同時,可通過組建專家智庫進行“智力賦能”,為景區提供規劃設計和策劃輔導等示范性支持。從企業自身層面,核心是提高自身的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實現產品迭代、產業升級與發展模式轉型的根本。
(大眾新聞記者 唐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