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黨的十九大以來,江陵縣郝穴鎮黨委依托城郊村臨江、近堤、親水、靠城,資源豐富的自然優勢,按照“1234”工作思路,加快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全鎮村容村貌顏值躍升,美麗經濟氣質倍增,一個城郊融合型江陵“后花園”輪廓漸漸顯現,一幅鄉村振興的多彩畫卷徐徐展開。
堅定“一個目標” 描繪鄉村融合發展新藍圖
以打造江陵縣鄉村振興先行區、美麗鄉村樣板區、農旅一體示范區為目標,郝穴鎮高
位推進、靶向發力,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總要求,堅持“路凈、樹綠、水清、渠暢、業興、景美、風正、民富、村強”十八字標準,一張藍圖繪到底,大刀闊斧按下“快進鍵”,凝心聚力跑出“加速度”。
編制“兩個規劃” 探索鄉村融合發展新路徑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郝穴鎮謀定而后動,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理念,一編總規,將荊江、大興、顏閘3個城郊村連點成片規劃,實現全域“一張圖”;二制詳規,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分類謀劃,做到全局“一盤棋”。
夯實“三個基礎” 筑牢鄉村融合發展著力點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郝穴鎮堅持黨建領航,加快推進村莊“頭雁”“群雁”隊伍建設和村級“紅色陣地”建設,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點燃鄉村振興“紅色引擎”;堅持禁建控建,大力探索片區集中居住制,試點先行,已完成“荊楚風”大興小區一、二期建設,
建成273套,入住235戶,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有效遏制了農村建房的“野蠻生長”,留出鄉村振興“潔凈畫布”;堅持全員參與,抓住“關鍵少數”,掛圖作戰、列出清單,鎮村兩級書記帶頭認領,鎮村干部層層負責;動員“絕大多數”,多措并舉,深入宣傳引導廣大黨員群眾,上下齊心抓振興的氛圍日益濃厚。
推進“四大工程” 鞏固鄉村融合發展新成果
今年,郝穴鎮投資4300萬元,改造全鎮基礎設施。目前,已修建“荊大顏”片區門頭廣場,擴寬黑化硬化7.3公里道路,安裝100余盞路燈,植綠1萬余株,硬化2.7公里渠道,并開通片區大循環公交路線,以往的農區如今變身為景區。
為改善全鎮農村人居環境,郝穴鎮以農戶房前屋后整治為切入點,圍繞“三清一改”,扎實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廁所革命、“十亂”整治等專項行動,入戶宣傳發放活動倡議書2000多份,發動群眾參與環境衛生整治行動近千人次,完成農戶改廁2111戶,新建農村公廁3座,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程,讓群眾的家園變身為花園。
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郝穴鎮近年來著力發展近郊鄉村旅游,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規劃建成2000畝豐澤園現代農業產業基地、1000畝綠農蔬菜產業基地和荊江蔬果采摘農事體驗帶,形成“兩基一帶”產業格局,農旅一體的“美麗經濟”已接待游客近千批次,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讓老百姓的腰包一天天鼓起來。
鼓了腰包,不能丟了文明。鄉風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近年來,郝穴鎮加快推進鄉風文明提升工程,以鄉風文明引領鄉村振興。為此,郝穴鎮以全國文明村顏閘村為引領,以“智志雙扶”“我和我的祖國”等主題活動為抓手,輻射全鎮,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試點建設,大力推進移風易俗,讓村村響、天天響,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鄉村美了,環境好了,腰包鼓了,品位高了,郝穴鎮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滿滿的獲得感洋溢在群眾臉上,一曲曲鄉村振興的凱歌正在奏響。
(記者黃志剛特約記者杜聰通訊員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