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旅游是整個旅游產業發展的主體。要進一步發揮好國內旅游在穩固產業基礎、保障產品供給、平衡供需關系等方面的壓艙石作用,推動旅游業在疫情過后快速回暖、復蘇,實現全面復興和繁榮發展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業界對傳統旅游方式和發展模式、未來旅游業發展等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以尋求疫后旅游市場重啟和加快產業恢復發展之路。
從旅游業的市場結構來看,旅游分為國內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三大市場。從旅游業長遠發展來看,三大市場應該兼顧、平衡協調發展,而從旅游產業的發展基礎、產業的穩定性和大多數地方旅游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來看,國內旅游是旅游產業發展真正的壓艙石。
首先,進入大眾旅游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孕育著巨大旅游消費需求。旅游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當人們解決了衣食飽暖等物質需求之后,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等精神消費便成為最重要和最持久的需求,而且社會文明越是進步、經濟社會越是發達,人們的旅游需求就越旺盛。從我國近幾年的經濟社會統計數據來看,旅游休閑、文化娛樂、教育以及出行等消費在居民總消費中所占比例一直持續增長,2019年達到25%。僅就旅游消費而言,我國最早開始國內旅游統計的1984年,當年全國旅游人數為2億人次,人均0.2次/年,而2019年已經達到60.06億人次,人均超過4次/年,分別增長了30倍和21倍。同時,2019年我國國內旅游總收入達到5.73萬億元,是最早有旅游收入統計的1985年80億元的716倍。正是由于這個巨大消費市場的支撐,使全國在2019年年底已經有超過1.1萬家A級旅游景區、1.1萬家星級旅游飯店和3.89萬家旅行社等旅游企業經營主體,奠定了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其次,中國地域廣大、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有著巨大的旅游消費和旅游產業發展空間。中國陸域面積和海洋國土面積廣大,地理環境變化多樣、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經濟發展、產業發達,具有發展旅游產業的資源優勢。近年來通過實施旅游廁所革命、鄉村旅游扶貧、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等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城鄉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拓展旅游發展領域、提高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旅游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營造了良好的旅游消費環境,擴展了旅游消費和旅游產業發展空間。特別是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的實施,使旅游業發展突破了傳統資源觀局限,走向了多維發展的新模式。
再次,從產出規模上看,國內旅游是真正的旅游產業主體。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國內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場的產出效益和社會影響各有不同特點,但如果從產出規模和對旅游地的綜合貢獻來看,國內旅游是旅游產業的主體。從產業基礎和行業穩定的角度來看,只有夯實國內旅游,才能夠筑牢和穩固整個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而且,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發展旅游業,無論是從資源條件,還是從產品供給和目標市場選擇上看,都是針對國內市場,或以國內市場為主。同時,從應對公共危機的角度,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也表明,國內市場基礎好、需求旺、規模大、重啟快,而入境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多、制約性因素多,市場重啟障礙多、困難多。從這種比較來看,無論世界形勢如何變化,國內旅游都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根本。
最后,旅游業是給人帶來快樂的幸福產業,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產業,發展國內旅游可以為大眾提供平等參與旅游的機會。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大力發展國內旅游、開發豐富多彩的旅游產品,為人民群眾提供美好、舒適、便捷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使人們通過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等消費體驗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是旅游行業的職責。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五大產業,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幸福產業。而要服務好大眾,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最重要的就是大力發展國內旅游,夯實旅游產業發展基礎。
總之,無論從市場需求、產出規模、經濟影響,還是從社會效益、百姓福祉等方面來看,國內旅游都是整個旅游產業發展的主體。要進一步發揮好國內旅游在穩固產業基礎、保障產品供給、平衡供需關系等方面的壓艙石作用,推動旅游業在疫情過后快速回暖、復蘇,實現全面復興和繁榮發展。(作者:特約評論員 王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