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是帶動欠發達地區鄉村經濟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特色旅游小城鎮體系,是西部地區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在加強保護基礎上盤活農村歷史文化資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和品牌。因地制宜優化城鎮化布局與形態,培育發展一批特色小城鎮。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實施的重大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也擴展了國家發展的戰略回旋空間。但同時,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在廣大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徹底改變落后面貌、讓經濟發達起來的任務還很艱巨。《意見》提出大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培育發展一批特色小城鎮等措施,這對于完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帶動整體經濟社會發展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特色小城鎮是區域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的重要支點,是推動城市群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要素。在現代城市群經濟格局中,特色旅游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是帶動欠發達地區鄉村經濟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特色旅游小城鎮體系,是西部地區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
西部地區建設特色旅游小城鎮有非常突出的資源優勢。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區域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共12個省區市,以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從地理空間分布上涵蓋中國的西部和西南區域。這些區域地理環境變化多樣、自然景觀瑰麗多姿,建設特色旅游小城鎮有獨特的環境基礎;西部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特別是民族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建設特色旅游小城鎮有深厚的文化基礎;通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一批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公共服務能力的建制城鎮、產業園區、文化園區等特色小城鎮體系,奠定了特色旅游小城鎮建設的經濟、社會和公共服務基礎。
特色旅游小城鎮在構建現代新型鄉村經濟體系、拉動鄉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等方面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西部地區區域面積廣大,城鄉格局相對分散,地理環境復雜,交通不便,大城市、中心城市對廣大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相對較弱,這就更需要以在城鄉格局體系中起著重要支點作用的眾多小城鎮為依托,通過產業拉動、公共服務輻射等來形成鄉村經濟發展集聚片區,或打造集中連片的特色產業體系,綜合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現代鄉村經濟正在從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向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路徑的發展模式轉型。而旅游業不僅是拉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重要載體和渠道,由于其自身有很強的滲透和嫁接能力,還能夠與農業、林業、水利以及鄉村文化、民俗和民族風情等融合發展,形成新的附加值更高的新型業態,對于重構鄉村產業體系、優化鄉村經濟結構能夠起到積極的催化作用。
特色旅游小鎮能夠有力促進鄉村地區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有效對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旅游小鎮的主要業態是以旅游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主要服務對象是外來游客。從旅游目的地供給體系建設的角度看,旅游小鎮建設除了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業態組織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交通、住宿、餐飲、購物、休閑娛樂、信息服務與通信、醫療、金融服務等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這些設施及相關服務既服務于外來游客,也服務于當地居民,具有雙重功能,這有利于加快西部鄉村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
總之,特色旅游小城鎮建設對于西部地區鄉村振興來說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意見》強調,推動西部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支持西部地區發揮生態、民族民俗、邊境風光等優勢”“大力發展旅游休閑、健康養生等服務業,打造區域重要支柱產業”。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關鍵時期,特色旅游小城鎮建設要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內容,要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高水平策劃,打造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顯著、業態豐富、產品多樣、服務優良的旅游小城鎮,并使之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亮麗的風景。(作者:特約評論員 王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