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編制·專家建言】
編者按
在9月22日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備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文化旅游業呈現快速恢復的欣榮態勢。面對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的轉變,“十四五”時期文化旅游業如何供給、怎樣產出,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智庫周刊邀請三位專家撰文探討。
文化旅游業是社會經濟活力的重要風向標,也是刺激消費、推動發展的重要途徑。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改變我國旅游業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旅游業呈現出諸多新變化:小規模、自組織、家庭型、開放性的旅游方式受到廣泛青睞,戶外休閑產品、個性化定制產品、小團深度游產品迎來增長新機遇;微旅行、慢休閑、深度假的旅游模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消費選擇;疫情促進了人們對在線旅游認知度與接受度的提升,高科技、跨界化、網絡化、專業化將成為旅游業未來發展的主要特征。“十四五”時期,應順應發展趨勢、科學系統謀劃,推動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1、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表現有哪些?
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旅游業,應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基礎上,體現供給端、需求端同時發力的特征——既要形成高效運轉、持續發展、機制優良的高質量供給體系,又要建立保用平衡、重在效能、多元賦能的生態理念,還要培養文明理性、注重品質的高素質游客。
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旅游業,不能狹義理解為高端化、高檔化,而應強調主客共享、高中低結合,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目標,尤其應在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休閑度假權利方面切實著力,加大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發展力度。
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旅游業,應能有效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提升旅游業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理念創新、政策優化、質量保障、秩序監管等方面提檔升級。
2、抓重點、齊發力,推動文化旅游業提質增效
明確新時代文旅業高質量發展的導向性目標。當前,文化旅游業恢復發展取得積極成果,下一步,應明確“十四五”及更長時期促進旅游改革、推動提質增效、深化文旅融合的導向性目標。如在戰略高度上,明確文化旅游業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排頭兵”、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先鋒隊”、中國服務品牌化國際化的“領頭雁”;在發展方向上,應強調提升旅游消費層級和中等收入群體文化素養,既促進旅游體驗質量上臺階,也促進文化消費水平上層次。
將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探索制度化、長效化。新發展總會面臨新問題、需要新探索。例如,旅游用地是制約旅游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近年來,不少地方通過鄉村旅游用地、文化用地改革,有效釋放鄉村旅游發展潛力,打破了一些長期存在的重要瓶頸。“十四五”時期,應及時梳理總結各地此類探索創新,將其科學及時地轉化為相關政策,并制定容錯機制,既依法依規,又激發和保護基層創新創造活力。
突出國家文化公園在公園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分步驟、分主題的形式,把更多體現大國文化自信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區域納入國家文化公園體系中來。在當前長城、大運河、長征等國家文化公園基礎上,構建以帶狀國家文化公園為牽引、以塊狀國家文化公園為支撐的國家文化公園體系,逐步形成以文化資源為依托的國家文化公園與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國家(自然)公園體系并行的雙驅動格局。
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真正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當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雖然取得了積極成果,但走馬觀花式的“淺旅游”仍普遍存在。為此,應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社會化推動、技術性賦能、體系化集成、全民性參與,進行一場旅游系統大變革,讓文化成為旅游的靈魂,讓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一方面,文化空間應成為旅游消費的新場景,要把餐飲住宿等消費業態科學有序地融入文化場所與空間中;另一方面,旅游空間應成為文化傳播的新舞臺,把傳統文化、藝術表演等帶入旅游場所,讓藝術走向民眾,讓民眾了解藝術。要在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中華文化素材庫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重要文化資源、標識特許經營制度,規范和明確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和標識的公共屬性及知識產權,更好地推動文創產品創新發展。鼓勵發展以文化為內容的定制旅游業態、研學旅游業態以及以自然教育為目的的旅游業態。
此外,“十四五”時期的文化旅游業發展,應繼續抓好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突出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改革探索作用;加快建設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更好滿足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需求,并適時啟動國民旅游度假區建設;樹立“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也是我們奉獻給未來的”鮮明理念,以工匠精神、精品意識創作文化產品、發展旅游項目,為人民和時代打造更高質量、更具情懷、更可傳承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作者:厲新建,系吉首大學芙蓉學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