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國務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 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窂娬{,堅持技術賦能,深入推進旅游領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堅持開放共享,加快形成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旅游業發展新模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面對大眾旅游消費新需求,旅游業如何從資源與勞動依托轉向技術與創新驅動,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旅游”是旅游業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推動器。要通過深化“互聯網+旅游”,構建起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旅游經濟體系,進而推動我國旅游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一是“互聯網+旅游”催生新旅游的出現。新旅游以穿透性的數據與技術作為核心驅動方式,通過數據提供個性化服務,鏈接不同場景進行科技貫穿,同時開拓智能供給,重整供應鏈條,而這種驅動方式也把數字時代的消費群體變成了新旅游的主導消費力量,圍繞著新型消費需求的旅游正在改變旅游供給要素和旅游方式。
二是“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要素供給獨立化、平臺化。大眾旅游階段,人們對旅游的消費需求日益場景化、體驗化,互聯網不僅是信息的提供平臺,更成為鏈接旅游者活動和行為的空間,并進而推動旅游供給從傳統旅游六要素串聯式、一體化的生產方式,轉向分工更為精細、要素更加獨立化的互聯網平臺運作模式?!盎ヂ摼W+餐飲”“互聯網+民宿”“互聯網+演藝”“互聯網+博物館”等新興業態和市場主體已逐漸體現出互聯網作為中介手段,對大眾化旅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不僅有助于促進旅游供給體系變革以適應大眾化旅游需求,更有助于創新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帶動新的消費,使二者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三是“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市場細分化。以體現個性化的族群市場細分成為“互聯網+旅游”的一個重要特征。旅游業開始走向IP化、定制化,從而更加注重跨界潮流與族群文化認同和消費認同的內涵挖掘。
四是“互聯網+旅游”推動了旅游組織的再造。從相互分離的企業組織形態到各自為營的平臺組織形態,再到平臺引領的旅游生態協同組織,已成為“互聯網+旅游”的一個重要組織形態。這種旅游組織形態不同于企業組織,其運行方式和商業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旅游組織形態的出現對行業監管提出新的要求,會促進國家旅游監管和治理模式的變革。
五是“互聯網+旅游”推動了旅游的場景革命。旅游組織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和場景技術應用來提升服務效率,增強旅游者體驗度。通過與旅游服務供給者的系統直連、OCR識別極速填表、在線自拍、進度跟蹤、信用場景拓展、刷臉入住,大大提升了旅游服務效率,通過景觀虛擬展示技術、智能講解系統、視頻遠程瀏覽系統,可為游客提供及時豐富的旅游形象。場景技術手段也將在未來為旅游景區、博物館打造新型游玩互動體驗項目。依靠數字技術營造沉浸式體驗,也將是未來數字信息技術在旅游行業的重要應用方向。
六是“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務再造和營銷革命。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智能終端掌握景區即時運營數據,包括票務記錄、客源統計、各時段人流、商品供應信息等。同時,通過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還可以預測旅游企業的經營策略和經營方向,制定更加精準的經營計劃,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貼心的服務。數字化旅游營銷融入了新媒體的營銷理念和方式,利用主流網絡媒體、社交媒體的線上推廣,與旅游在線服務平臺緊密合作,利用大數據分析挖掘,實現了旅游營銷的變革。
七是“互聯網+旅游”推動數字旅游經濟的形成。數字旅游經濟是指以數字技術和消費數據挖掘運用為主要內容和利潤來源的旅游經濟活動,涉及旅游數字產品的研發、生產、交易、消費等環節。作為數字旅游經濟活動的主線,數字產品包括智慧旅游系統、數字旅游產品、數據衍生產品,還包括數字化技術供應商、旅游電子商務企業、在線企業、數據企業、旅游智力服務機構等。
就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現實而言,“互聯網+旅游”在旅游領域的發展與應用尚存在一系列亟須解決的問題,如市場主體弱化、旅游數據深度挖掘不足、產品單一、商業模式創新乏力、產業化進程緩慢、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短板等。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要通過深化“互聯網+旅游”來完成,但是無論如何,以“互聯網+旅游”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將使旅游業發生更為深刻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