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區把小劇場建設作為轉變區域氣質、賦能城市發展、講好秦淮故事、帶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統籌謀劃、對接資源、推進項目、整合營銷,積極加快小劇場建設,初步打響了“秦淮有戲”品牌。
小劇場,相對于大劇院而言,具有規模小、投入小、場景小等特點。小劇場運營靈活,布局可集中可分散;劇目短小,受眾可市民可游客,特別適合像秦淮這樣面積不大、人口密集、寸土寸金,但文化底蘊深厚、文旅產業發達的老城核心區。近年來,南京市秦淮區把小劇場建設作為轉變區域氣質、賦能城市發展、講好秦淮故事、帶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統籌謀劃、對接資源、推進項目、整合營銷,積極加快小劇場建設,初步打響了“秦淮有戲”品牌。
一、深刻認識小劇場的大意義
認識上提高站位,行動上才能高度自覺。小劇場空間雖小,地位作用卻不小。它一頭連著文藝創作、文化惠民,一頭連著文旅消費、文化產業,兼具事業產業雙重屬性,肩負著宣傳思想工作“興文化”的重要使命任務。
對南京而言,作為中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文化大省江蘇的省會城市、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內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既需要南京博物院、南京圖書館、南京保利大劇院、江蘇大劇院這樣“高大上”的地標性文化設施,也需要小劇場、小書店、演藝吧、轉角·遇見這樣接地氣的親民化文化場館。
對秦淮而言,這里是天下文樞之地,文學之都的重鎮,2019年秦淮區創建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20年夫子廟步行街又創建成為首批全國示范步行街,正在開展南京戰疫情、擴內需、穩增長“四新行動”計劃,推進國家級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四區同創”,作為促進新消費的重要引擎、繁榮夜經濟的重要抓手、融合文商旅的重要載體,小劇場建設正當其時,勢在必行。
建好小劇場、讓居民群眾不出遠門,少掏腰包就能看到自己想看、愛看的高質量劇目,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是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一個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二、科學謀劃小劇場的大布局
建設小劇場不能一時心血來潮,貪多求快一窩蜂,也不能總是畏難不前,瞻前顧后不邁步,需要認真長遠規劃,科學謀篇布局,統籌利用資源,用好有限空間,寫好“小小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大文章。
一是高起點做好頂層設計。秦淮區提出“四區同創”的目標,制定《秦淮河畔小劇場群三年行動計劃》《太平南路演藝街區建設實施方案》,對小劇場的整體布局及重點區域、周邊業態、功能配套作出安排設計。邀請國家文化科技創新產業服務聯盟操刀,策劃夫子廟—老城南板塊文商旅融合提升,對包括小劇場在內的新消費場景進行整體設計。
二是高水平制定空間規劃。重點開展“一帶一片一中心”建設?!耙粠А奔凑诮ㄔO的秦淮河畔小劇場群,“一片”是正在提升的太平南路演藝集聚區,“一中心”為正在推進的南部新城江蘇省文化藝術中心。秦淮區梳理并開放沿秦淮河的文博場館、園林景點、歷史街區、河廳河房、公共空間等近30處載體資源,布局建設秦淮河畔小劇場群,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共同打造以紫金大戲院、江南劇場、人民劇場為核心的太平南路演藝集聚區,形成夫子廟老城南景區與新街口商業街區南北呼應、聯動發展的空間格局。同時,在推進項目開發建設、街區改造提升、園區業態調整、城市環境整治等工程中,規劃預留小劇場空間;鼓勵支持市屬、區屬國有文旅集團、駐區企業、社會機構在秦淮河、明城墻沿線的綠地游園、辦公樓宇、老廠房、老園區等拓展建設一批新型室內外載體,通過3D投影、全息影像、5G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多元、立體、開放的演出空間,與文采書屋等近百個“轉角·遇見”文化驛站,科舉博物館等近30個文博場館,曉書館、古籍書店等近百個最美書店、24小時書房一起,串點連線成片,編織起覆蓋全區的文化服務和文旅消費網絡,成為秦淮全域旅游的一道獨特風景、風雅秦淮的又一鮮明標識。
三是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按照“提升一批、建設一批、改造一批、規劃一批”的思路,對德云社、恩劇場、瞻園、芥子園等11個已建成空間的現有劇目及常態化演出進行優化提升。戲院里、小西湖、長樂劇場等15個在建空間明確主題特色。位于夫子廟核心區的戲院里項目,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打造集沉浸式實景娛樂、古風市集、主題街區等多業態于一體的文商旅融合街區,于2020年10月開街,數字沉浸式娛樂項目《上元燈彩圖》將于2021年春節前推出。長樂劇場設在秦淮非遺館,目前已完成設計,省演藝集團的戲曲名家將定期演出,戲迷票友看戲追星又有了好去處,同時集中展示秦淮代表性非遺項目,重點開發相聲、評話、白局、古琴等“本土”演藝品牌。白鷺洲公園打造以世界文學之都為主題的沉浸式演出,2020年7月推出大型沉浸式演藝項目《風雅秦淮水岸行》之“槳聲燈影文都行”,大受市民游客歡迎,正在進行調整優化。小西湖地塊策劃以反映老南京市井生活為內容的沉浸式演出。由省演藝集團、夫子廟文旅集團合作打造的愚園沉浸式劇目《金陵幻夜·意境愚園》于2020年7月18日正式首演,市旅游集團在甘熙故居大板巷街區的小劇場已建成,全沉浸演出《南京喜事》于2020年9月26日正式推出。南部新城、中華門外等5個小劇場項目正在加快規劃建設,中華門外文旅合作項目已經簽約,完成了大型沉浸式劇目《長干里》的第一輪策劃。太平南路演藝集聚區攜手演藝網絡科技公司,共同打造集線上平臺、線下演藝于一體的演藝空間。
三、積極培育小劇場的大品牌
品牌就是知名度、競爭力,好品牌有較高的辨識度、認同感,代表著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秦淮歷史上就是一個自有腔調的地方,擁有眾多大大小小的IP,是出品牌的金礦富礦。區委全會提出把秦淮作為一個大IP來塑造,作為一個大景區來打造,作為一個大藝術品來看待,作為一個大園區來管理。這個大IP就是“風雅秦淮”,需要許許多多小IP、子IP來支撐。2020年3月28日舉辦的“全域旅游再出發”活動,對外發布了“秦淮有戲”品牌,設計了品牌LOGO,簽約了一批項目,吹響了把秦淮小劇場做出特色、做出亮點、做成新IP、做出不一樣的集結號。
首先,講不一樣的故事。深度挖掘“一城一河”,科舉、報恩、非遺、鄭和文化“1+4”故事線,打造以內容為核心的江蘇網絡文學谷,創作《歌鹿鳴》《長干里》等7部“秦淮故事”系列小說,推出話劇《風雨秦淮》、越劇《桃花扇》等優秀劇目。目前,《長干里》《歌鹿鳴》兩部小說正在影視化轉化,《秦淮人家》電視劇舉辦了劇評會,大型電視紀錄片《秦淮河》即將在央視播出。夜泊秦淮、秦淮禮物、秦淮小吃、夜宿秦淮等系列子IP逐步成熟,為小劇場提供內容和串連支撐。
其次,建不一樣的平臺。借力秦淮文旅產業招商聯盟,用融合的思路、眾籌的辦法,籌備組建秦淮小劇場聯盟,搭平臺找伙伴,打破區域、身份界限,打通國內國外、區內區外、政產研學各方資源,拿出最優質的載體,攜手最專業的伙伴,對接最優秀的團隊,統籌區內外劇場設施、內容生產、中介機構、衍生品制作等演藝產業鏈各環節資源,建立橫向區內外、縱向省市區聯動的信息交流互通平臺,推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合作共贏,促進演藝項目和人才更好落地。目前,利亞德集團已著手對烏衣巷、李香君等項目進行策劃。B站、抖音策劃團隊已介入愚園新一輪沉浸式劇目劇本策劃,并逐步推進芥子園等演藝項目的策劃和實施。重點打造“城市記憶”項目,把它作為小劇場建設的總抓手,從南京城市起源地越城遺址出發,串聯門東門西、夫子廟、熙南里等區域,再向南京輻射,將自然人文資源進行故事化、體驗化、產品化,多媒介、立體化講述“世界文學之都”故事。通過“城市記憶”串聯,形成由一個大IP串聯的N個子IP,成為激發南京文旅消費的新亮點、促進文旅商融合的新集群,打造創意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南京樣板”,做出引領文旅新消費的“秦淮示范”。
再次,辦不一樣的活動。通過造節辦會,傳播營銷,為小劇場引流變現,讓秦淮每年6000多萬的旅游人次,1900多場的演出場次,轉化為現實消費力,實現旺丁又旺財。一是造節,讓秦淮好“戲”連臺。結合秦淮燈會、節假日、黃金周等,策劃“秦淮戲劇節”“燈光藝術節”“網絡文學節”,以及戲劇、音樂劇、兒童劇、話劇展演季、大學生演出季等各類節展活動;爭取全國、全省、全市性演藝節慶活動在秦淮舉辦;吸引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戲劇、文學、電影電視作品等在秦淮首演、首映、首秀。二是辦會,讓秦淮“戲”出名門。繼續策劃“槳聲燈影里的大咖故事會”第三季,舉辦小劇場高峰論壇,邀請業界名人大咖研討交流,為秦淮小劇場建設問診把脈,出謀劃策,共覓商機。三是營銷,讓秦淮“戲”名遠播。實施“秦淮有戲”統一品牌運營,開發文創衍生品,形成對外統一標識。以“互聯網+”思維,建設“秦淮有戲”中心票房,推進秦淮小劇場演出票線上線下統一銷售,實現票務銷售、宣傳推廣、整合營銷、戲劇路演等多元功能。推出“白天看景,晚上看戲”“來秦淮看戲”等營銷語,依托南京周、創新周、金洽會、融交會等節展活動進行品牌推介,開展事件營銷,研究兒童、票友、青年群體等細分市場,開展精準營銷。與江蘇大劇院、南京保利大劇院等聯合推廣,在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不斷擴大“秦淮有戲”的品牌曝光度、認知度。通過挖掘故事線、設計旅游線、推出產品線、打造消費線,四線并舉,打通小劇場運營的奇經八脈,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努力涵養小劇場的大情懷
如果說產業思維、商業邏輯解決的是小劇場可持續的問題,那么事業情懷、社會責任解決的就是小劇場的公益性問題。小劇場有其自身特點規律,培育期較長,一般至少三年,有的更長,甚至要貼本。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足夠的耐心,給予一定的前期投入。同時,不能只算劇場本身掙不掙錢的經濟賬,而要從是否提升區域品質、帶動客流經濟、推動文商旅融合、形成品牌價值等溢出效應來全面、綜合、長遠地看,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所以說做小劇場要有好耐心,更要有大情懷。
一是要有志存高遠的追求。區委提出了“特而精、最南京”的目標追求,就是要把秦淮所有的產品,包括小劇場,做成精品,做到一流,做到極致,做到能夠代言南京、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水平。
二是要有溫暖人心的內容。在融媒體時代、新技術應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小劇場有了更多可能的內容場景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充滿想象力的創意,炫酷的技術加持,把故事用更加有美感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讓真實的東西更加有溫度,產生炫酷的畫面感、更高的參與度和新的共情。比如小西湖片區,正在進行小規模、漸進式的老城更新,商量著辦的方式、共享空間的理念被群眾廣泛認可。目前正在策劃一臺沉浸式演出,改造后的小西湖就是劇場,街巷空間既是舞臺,又是看臺,原住民既是居住者又是劇中人,講身邊人,演身邊事,演員、觀眾置身其中,滿滿的代入感,真實的體驗度,一定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三是要有便民利民的實惠。群眾看戲,既圖在家門口方便,少花錢便宜,還要合胃口高品質,小劇場的建設為滿足群眾就近優惠看好戲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當然,小劇場建設不會一蹴而就,還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問題需要克服、破解,比如,部分場地不符合相關消防標準,前期研發投入高、載體建設和運營維護成本較大、資金難以平衡,優質劇目創作生產難,后期運營不易等。只要堅定改革的思路、找到創新的辦法、保持實干的精神,就一定能解難題,求突破,開新局,讓小劇場做一個、活一個、火一個,在秦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