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假期,親子游市場火爆。攜程數據顯示,“80后”客群預訂的端午旅游,近五成是親子游。多家OTA公布的數據顯示,親子游市場的未來發展預期十分樂觀。
當下,人們期待“三孩”政策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落地,降低家庭教育開支、完善生育休假等,進而增加人們可支配收入以及閑暇時間,增加親子出游的時間與頻率。個性化的“Z世代”群體賦予親子游更多新的特點,隨著政策紅利逐漸釋放,良好市場預期必然帶來親子游市場變化,推動旅游產業鏈更加完善。對此,筆者有以下建議:
第一,創新親子游產品,精耕細分市場。從住宿市場分析,無論是標準住宿還是非標住宿,目前圍繞“2大1小”做文章的多,鮮見圍繞“2大2小”做文章的酒店或民宿。隨著“三孩”家庭增多,“2大3小”親子游模式或許就是未來競爭的主戰場,與此相關的景區等服務配套也需要進行調整。
總體來看,親子游產品創新空間巨大。目前親子游市場細分依然粗線條,可以深入細化。除了按照時間細分為周末、小長假以及長線游以外,還可以按照多重細分標準細分,如按旅游時機加上產品功能,將長線游分為研學、郵輪、海島游;短線游分為民宿、露營、農園、博物館體驗等類別。
未來產品創新宜更多體現在文旅融合、深度體驗上。如華程國旅集團與開心麻花聯合打造的“親子戲劇工作坊”,首旅如家、上海迪士尼樂園酒店融入動漫IP的文化主題設計等,這些都大大提升了親子游的沉浸式體驗。調查表明,親子游對價格不敏感,游憩空間、文化設施、人文體驗將成為業界的競爭高地。業界應當從教育、娛樂、情感溝通、文化傳播等方面著手,完善產品以及配套設施。
第二,重視游客畫像,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三孩”出游一般包含學齡前與學齡期孩子,其決策不僅僅是父母的事情。父母不能代替學齡期孩子決策,更不能忽視孩子的興趣與滿意度。產品形式、廣告設計、傳播內容與方式,都需要迎合孩子心理與興趣。
這就需要研究親子游決策者以及消費動機,以構建精準、多維的游客標簽與特征體系。從動機方面看,親子游動機主要包括休閑度假、教育以及親子互動。從決策類型看,親子游決策主要包括家長主導型、兒童主導型、共同決策型。不同年齡段孩子在一起出游,就需要考慮不同孩子的認知特點以及興趣點。在旅游線路設計上,需要顧及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如把短途休閑游與動植物園、主題公園、博物館旅游進行結合,才能更好滿足需求。
第三,推動親子游新業態發展,建立中間組織。從藍海市場到紅海市場,“三孩”家庭的新型旅游消費形態必然是焦點。根據同程旅游對去年親子住宿需求分析,家庭房占比達94.5%,木屋、樹屋、帳篷露營以及房車露營雖然占比不大,但市場細分已經非常明顯。“三孩”政策對親子游新業態形成產生何種影響是一個重要課題。可以肯定的是,反映在旅游市場上,與親子游相關的家庭旅游將面臨大發展。攜父母游與親子游結合在一起,給親子游新模式、新業態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在新業態發展中,建立中間組織是一大趨勢。像浙江杭州的“親子游護照”,把住宿、美食、娛樂、演藝、教育進行融合提升,實際上是一種聯合營銷。一些主題樂園與酒店的戰略合作也是一種雙贏選擇,主題樂園在促銷與便利方面與酒店進行融通,給游客帶來更加優質的服務。此外,建立大型綜合性親子旅游目的地也是一個方向。當然,組建大型、綜合性的親子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強市場調研,不能一哄而上。
第四,注重產品附加值,增加相關優質服務項目。方特歡樂世界的成功,在于能夠迎合小孩甚至大人的興趣。聲、光、電塑造場景氛圍,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模擬現實世界。對于大人來說,這是文化IP的展現,品牌價值的體現;對于小孩來說,這是優質的娛樂、教育與體驗。
依照類似的發展路徑,定位于親子游的旅游產品不能過分依賴門票收入,需要在旅游衍生品、文創產品上下工夫,形成與親子游高度契合的產業模式。如民宿產品配套親子農園、兒童營地、房車營地等,就會比單一的民宿更受青睞;專屬俱樂部、親子產品DIY以及專屬管家等,都可以提升服務,滿足親子情感需要。
第五,落實激勵政策,培育更加完整的旅游產業鏈。隨著研學旅游、博物館旅游、遺產旅游的興起,文旅小鎮、主題公園、游樂場的建設都為親子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要從政策方面推動親子游發展,培育更加完整的旅游產業鏈,使其成為“三孩”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對研學旅行提出了相關配套措施。對于發展親子游來說,在開發產品時可以參照這些規定,如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等。(張苗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