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隔離區解禁漸近,再次點燃業界對于工業資源旅游再開發的討論。隨著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以及工業旅游的興起,利用廢舊工業廠房、礦坑等重新開發做旅游已成為企業投資的新路徑,部分已成為當地知名的打卡旅游景點。在業內看來,工業廢棄資源再開發成旅游景點、酒店的風潮已在世界刮起,但如果單純地作為觀光景區再開發,套路難免類似,很難吸引回頭客,如果當地政府和開發商將廢棄資源與商業、餐飲、住宿等深度融合,借助工業資源打造綜合旅游目的地,確定自己的差異化定位,這本生意經才能念得更好。
催生旅游網紅目的地
“到目前為止,切爾諾貝利一直都是烏克蘭形象中的一個負面因素,現在是時候來改變這一點了。”日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視察切爾諾貝利核污染區期間稱,這里將轉型成為“新烏克蘭的增長點之一”,并簽署了發揮旅游潛力復興切爾諾貝利地區的相關總統令。在這項總統令中,澤連斯基要求烏政府在3個月內制定措施,以完善核污染禁區內的旅游基礎設施,建立新的檢查站,提高輻射監測能力,確定安全的旅游線路,以及制定提前3日電子申請訪問制度,在國際旅游市場推廣“安全切爾諾貝利”這一新的國家品牌。
切爾諾貝利解除旅游禁令的消息不僅震動了全球旅游業,也讓中國的旅游市場興奮不已,一波關于國內工業廢棄資源進行旅游再開發的話題在社交網站上刷了屏。
公開信息顯示,在工業廢棄資源的基礎上重新開發、新建景區、住宿等旅游設施在我國并不罕見。比如:去年11月開業后就迅速成為“網紅”的深坑酒店,就是建在上海一座廢棄多年的采石坑內。據悉,這座設計建設歷經十余年、造價高達20億元的話題酒店,開業后不久,不僅僅是客房、餐廳銷售爆倉,就連酒店出售參觀游覽服務也依然有人買單。有消息稱,這座酒店所在地就是一個有著幾十年采石歷史的采石場,在1999年上海市礦產局停止核發采礦許可證后隨之關閉。據洲際酒店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建造之初曾創下了多項專利,由于酒店環境特殊,一開業便引來了大量關注,特殊節日期間曾一房難求,一些房間的價格達到了數千元。
無獨有偶,2016年以來,貴州銅仁市萬山區也開始探索將廢棄的汞礦遺址重新改造利用,開發成以山地工業文明為主題的旅游景點朱砂古鎮;還有廣西桂林陽朔的老糖廠,搖身一變成為了國際知名酒店品牌阿麗拉在華打造的第二家酒店;沈陽鐵西多個廢棄的重工業廠房、北京的798及首鋼老廠房等,都已成為當地知名的游客打卡勝地。
截然不同的開發思路
“整體來看,目前旅游業對于工業廢棄資源的利用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完全脫離了工業旅游的屬性,在原有廠房、礦坑等工業廢棄資源基礎上開發新的設施,比如北京的798藝術區、深坑酒店等,都不是以原工業歷史文化作為主要賣點吸引消費者;另一種則是在原有工業資源基礎上開發工業旅游產品,比如近期全國工業旅游聯盟首批發布的10條工業旅游線路。”資深旅游專家王興斌表示。
就此,有業內專家表示,對于前者,工業旅游資源往往只作為旅游產品開發的一個招牌或者硬件設施,開發商會在保留原址懷舊風格或建筑特點的基礎上打造新的旅游設施,而廢棄設施和資源往往會成為開發商利用的一個話題。舉例來說,北京的798藝術區原本是朝陽區酒仙橋電子工業老廠區,自2001年開始,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陸續進駐,這里逐漸發展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集聚的空間。目前,798已成為首都文創、藝術領域的新地標之一,并早在2011年就已實現日接待游客量10萬人次。
“而對于那些堅持在原有工業資源基礎上開發工業旅游的機構和企業來說,目前國內的市場供給仍處于起步階段,真正成熟的產品數量還相對有限,但這同時意味著這類供給未來還是有較大潛在市場空間的。”王興斌表示。
實際上,隨著我國旅游消費需求日趨多元化,工業旅游的巨大市場潛力已在逐步釋放之中。此前,國務院就在《“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提出,我國要推動“旅游+新型工業化”。而在今年地方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委員左伋也表示,近三年來,中國工業旅游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長31%,旅游收入年均增長24.5%,工業旅游潛力巨大。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我國已有不少工業企業開發了公眾旅游項目。以伊利為例,2009-2017年,該企業已經接待了3800萬游客,此外,沈陽寶馬、君樂寶等企業都已經成為當地知名的“景點”。
留客難題待解
“不論是用哪種形式盤活工業廢棄資源,如果沒有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只是停留在復原場景或者新建單一設施的基礎上,是很難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增加回頭率的。”王興斌直言,整體來看,只有依托原有的資源,開發更綜合的工業主題休閑旅游產品,挖掘更深的工業歷史文化內涵融入旅游之中,才能使其更加面向大眾。
有專家曾提出,盡管我國的工業旅游已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然而與差不多同期起步的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相比,工業旅游基本上還停留在簡單的參觀層面,發展也顯得不溫不火。走馬觀花式的花上一兩個小時在廠區轉上一圈,是目前絕大多數工業旅游的共性,盡管這并不是企業或是游客的初衷。而首都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厲新建也認為,工業旅游需要更多地融入休閑和高科技元素,將參觀、互動、購物、休閑這些功能都結合在一起構建一個完整的旅游產品,而不能將工業廠區的旅游直接改造成參觀型博物館。
“目前,國內工業旅游還比較落后,主要是一些先進的大型企業在搞工業游,但都是以展示品牌形象為主,真正靠工業游盈利的企業還比較少。”上述專家表示,增強工業旅游產品的黏性,解決游客的吃、住、行等是首要一步。目前,市面上的工業旅游項目多數位置偏遠,游客在路途上已費一定時間,如果僅是簡單參觀,將很難吸引游客二次消費。因此,增加消費者的互動式體驗,提高工業游項目的黏性等都是企業可以選擇的攬客手段。
(蔣夢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