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合肥7月30日電 近年來,全椒縣堅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20字”總要求,圍繞“鄉村+”,聚焦“四個一”,努力探索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實際且成效明顯的鄉村振興之路。
“鄉村+產業”,精養廣推“一只蝦”
養好“一只蝦”即大力推廣“蝦稻連作”綠色發展模式。“蝦稻連作”主要是利用水稻和龍蝦生長的時空差異,在一片水田中進行綠色循環作業,即當年5月底至10月種植水稻,10月至第二年5月養殖小龍蝦,龍蝦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為龍蝦“供餌、遮陰、避害”。據統計,實施“稻蝦連作”以來,畝均可產水稻500公斤、龍蝦150公斤以上,畝均利潤3000元以上,最高可突破8000元,綜合效益最少相當于傳統水稻種植的5倍。同時,由于蝦、稻共生,化肥、農藥可分別減少50%、70%,蝦稻“含綠量”得到保障。
全縣龍蝦養殖面積已由2018年的14萬畝發展到如今的25.5萬畝(年底可達30萬畝),預計今年稻蝦產值可超15億元、增長85%以上。目前,全椒已建成萬畝示范區2個,千畝示范片10個,擁有百畝以上大戶600多個。全縣3000多戶家庭,2萬多人直接從事稻蝦產業,370戶900多名貧困人口通過“一只蝦”實現脫貧致富,還有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畢業大學生等回鄉投資養蝦種稻。
通過數十年的不斷努力,2018年1月,“全椒龍蝦”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赤鎮”牌小龍蝦被評為安徽省著名商標,“蝦禾”牌大米榮獲全國首屆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優質漁米金獎,“蝦田秈米”獲得中國綠色食品中心“綠色食品”認證。“百子銀花”牌龍蝦、蝦田米,均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金獎。
養好“一只蝦”成為全椒縣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鄉村+綠色”,精耕細作“一粒果”
種好“一粒果”即發展薄殼山核桃。2013年,全椒縣提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造林思路,依托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安徽省森林城市的綠化基礎,研究制定《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實施意見》(五年規劃),按照“因地制宜、規模適度、布局合理、集約發展”的原則,旨在通過5-8年的努力,把薄殼山核桃產業建成在全省有位次、全國有影響的特色產業。2018年已產果20噸、占全國的13%。預計今年年底,將達到5萬畝,預計產果可達60-100噸。
對成片發展薄殼山核桃并通過年度檢驗的,在享受五年土地租金減半的基礎上,對成片種植達到一定規模的,再給予相應補助。補助政策均持續3年,由縣財政保障,同時享受省、市有關補助。研究制定薄殼山核桃的《產業發展管理暫行辦法》《產業檢查驗收辦法》《種苗管理辦法》《示范基地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從嚴把關規劃選址、造林施工、撫育管護和檢查驗收等各個環節,強化標準意識。
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全椒縣造林主體與多家高校及科研單位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共建山核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已建立國家級示范基地6個,并組建了全國首家以山核桃為主攻方向的博士工作站。同時成立了薄殼山核桃產業協會,按照“群眾點菜、協會傳菜、大戶送菜”的思路,定期組織能人大戶、造林能手向普通農戶特別是貧困戶送去造林撫育、病蟲害防治、施肥等實用技術信息,帶動更多的群眾致富增收。
“鄉村+旅游”,精致建設“一環線”
建好“一環線”即利用生態資源大力發展旅游。大力推動全椒慢城旅游區建設,努力將全椒打造為華東知名旅游目的地。“慢城”源于意大利,旨在放慢生活節奏,是當前國際上最前沿、最受游客歡迎的城市旅游開發形態,中國有9個,全椒正努力爭取成為第10個。
2012年以來,全椒即依托生態、區位、文化、產業等資源稟賦,在4個核心鎮科學布局、精致建設了10個美麗鄉村,再通過楓景大道的“串珠成鏈”、畫龍點睛,以及沿途的“見縫插綠”、彩色點綴,輔以碧云湖、神山、襄河等山水河湖風光,最終形成55公里的“美麗一環”,核心區達150平方公里。這其中,有“全國十大最美鄉村”——黃栗樹村,安徽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周洼新村,安徽省重點示范村——河東新村,以及3A級景區3個、水利風景區2個。近年,已承辦省級以上賽事、慶典20多個。
借鑒南京高淳等地,邀請國際一流團隊規劃設計,按照“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有效整合“三山、兩河、三湖”等旅游資源,統籌規劃全椒慢城旅游區,確定了“一核一環三板塊”的慢城空間格局,以山水田園為基地,以鄉土文化為特色,以營造田園慢生活為目標,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開工建設慢城核心區路網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多利、江海等一批社會投資項目;積極打造“美麗一環”、滁河風光帶等一批旅游線路;創建4A級旅游景區等一批品牌;開展“桃花節”、“龍蝦節”等一批文旅活動),重點規劃建設西部山區“山慢城”、東南部滁河風光帶“水慢城”、縣城太平古鎮“文慢城”三大板塊,總面積約800平方公里。
全椒縣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傳統文化,建成了文化禮堂、文化長廊、文化舞臺等一批文化設施,積極開展“送戲下鄉”“正月十六走太平”等民俗活動,不斷提升全椒慢城的文化魅力。同時,最大程度尊重自然,不搞大興土木、大開大挖,保持鄉村原有肌理和風貌,留住人文風俗,留住鄉愁記憶。
“鄉村+黨建”,精準當好“一班人”
選好“一班人”即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團結帶領全縣2.6萬名共產黨員,深耕扶貧一線,狠下“繡花”功夫。選優配強貧困村“兩委”成員,實現了對貧困村幫扶、對貧困戶幫扶、黨員干部幫扶任務“三個全覆蓋”。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9個、貧困戶7560戶18200人,貧困發生率5.19%。通過幾年來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全縣建檔立卡未脫貧僅為802戶1816人,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6%。
首創“群防群治”模式,在群眾家里安裝“小警鈴”、在重要路口設置“小崗亭”,整合“3+2”力量(3指駐村民警、包村聯系民警、駐村輔警;2指鎮包村干部、村組干部),組建各類平安巡邏隊124支2300多人,結合農村保潔、安全生產、秸稈禁燒等工作開展聯巡聯防。自2018年推廣以來,全縣刑事案件發案同比下降22.76%,政法隊伍滿意度躍居全省第1位,連續12年保持“全省平安縣”稱號。
學習“楓橋經驗”,結合全椒實際,創新構建“1+4+N”大調解格局:“1”指在全省首個組建縣級矛盾調解中心,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進行集成式聯動,為群眾提供“一站式”調解服務;“4”指針對群眾糾紛的熱點難點問題,重點組建了醫療糾紛、訴前糾紛、交通事故糾紛、物業糾紛4個行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N”指其他領域涉及群眾利益的糾紛調解。同時,我們還組建了“調解專家庫”、專職調解員等多支隊伍,按照50-1000元不等發放調解補助。目前,全縣年均調解糾紛5000件以上,調解成功率99%以上,社會和諧度和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作者:中共全椒縣委書記朱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