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年來,我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鄉村建設集聚提升、農村文化振興、千村善治、農民增收、精準脫貧、民生事業改善、農村改革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和農村基層黨建引領等十項行動,鄉村振興取得了明顯成效。
脫貧攻堅持續發力。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擴大扶貧開發成果,全市累計有33.2萬低收入人口、142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實現脫貧。今年在全省率先排定低收入村548個,市縣兩級加大對低收入村扶持力度,其中市級財政安排6000萬元扶持100個低收入村,每個村一次性補助60萬元用于發展集體經營性項目。其余448個低收入村由縣區補助,每個村不低于60萬元。強化“陽光扶貧”監管系統作用發揮,完善系統功能,推動系統“擴圍升級”,共涉及涉農資金82.78億元。
農民住房條件持續改善。始終把保護群眾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牢牢守住農房改善這個初衷本意,建立“一辦五組”工作體系和市級統籌、縣區負責、鄉鎮實施的工作機制,并納入今年市委市政府“6+1”重大工作和“十件實事”,系統推進農民群眾住房條件真改善、大提升、上臺階。全市共布置620個農民群眾集中居住點,今年5月全市57個農房改善項目集中開工,項目總投資達148.4億元,建設房屋31720套、建筑總面積482萬平方米。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緊扣“干凈整潔有序”目標,實施“三清一治一改”和夏季“百日攻堅”行動,重點培植10個示范鎮、100個示范村、1萬戶美麗庭院示范戶,示范帶動全域開展整治。目前,全市所有村均投入到人居環境整治熱潮中,共有19個鎮(街道)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率達99.7%;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農村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92.2%,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或接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行政村564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分別達87.3%、96.4%和75%;行政村四級公路覆蓋率超過97.7%,實現規劃發展通村莊等級公路、鎮村公交全覆蓋;市級村莊環境長效管護示范鎮覆蓋率達87%。
現代農業產業持續向好。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制訂“三特”農業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推動特優高效種植、特種綠色水產、特色生態休閑和高附加值、高顏值“三特兩高”產業發展壯大。已建設優質食味稻米種植基地127.5萬畝,高效設施農業面積突破140萬畝。大力推廣稻蝦共生等生態養殖模式,提高地方特色水產養殖比重,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77.6萬畝。積極發展生態休閑農業,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總量達629個,產值突破14億元。實行農業重特大項目市領導、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縣區負責人掛鉤服務制度,今年以來,全市已開工3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94個,1-5月份新增投資額18億元。
農村民生事業持續提升。加快推進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373個,覆蓋率達到95%。與10多個省份建立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合作機制和異地就醫協管機制,城鄉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810元,參保人員個人年度累計補償金額提高到24萬元。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加快農村地區光纖寬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步伐,光纖寬帶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農村各項改革持續深化。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并通過農業農村部數據質檢匯交。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家庭農場認定累計達5754個,其中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543個;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915個。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完成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638個村。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新增交易5666筆,成交額10.53億元,累計交易額79億元。持續深化村級財務陽光監管改革,建立“財政所管理資金+第三方代理記賬+農經站日常監管+紀檢審計監督”的管理機制,實行賬款分離、四方聯管。
融媒體記者 左文東